回龍村地處輝縣市上八里鎮南太行深山區,有260口,960戶,由17個自然村組成。1993年崖上人家年收入不足300元,崖下人家不足600元。同年,張榮鎖擔任黨總支書記,他帶領全村人民戰天斗地,把一個窮回龍、苦回龍、亂回龍,打造成了現在的富回龍、強回龍、新回龍。2015年底,回龍村人均收入已上升至一萬五千元。
1993年張榮鎖擔任回龍村黨總支書記以來,架電、修路、建新村,使回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帶領村民栽果樹、種香菇、開石材,使村民們有了脫貧致富的經驗,回龍村從此成了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也得到了各級黨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2002年2月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聯系會議領導小組聯合作出“關于開展向張榮鎖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張榮鎖作為農村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層干部標兵,受到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接見并作出了向他學習的批示。2003年成為央視《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十大人物;
一名山區普通的村黨支部書記何以得到上至黨的總書記下至一般人民群眾的崇高贊譽,《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辭無疑作了詮釋:“他已經擁有了財富,但他心里裝著還在貧困生活中的鄉親,他已經走出了大山,但他想讓所有的鄉親都能夠走出與世隔絕的山崖,他成就了一個多少代人未能實現的夢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執著和勇氣劈開了大山,在懸崖峭壁上為鄉親們開鑿出通往外面的大道,更在人們的心中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它結束了一段貧困的歷史,開創出一種嶄新的生活?!?/p>
1994年他帶領班子三名成員翻山越嶺,經過反復比較,終于確定線路,他和全村干部帶領挑選出來的棒勞力,12個人抬一根桿,咬著牙一步一步往上挪。有的地方坡度太大,人空身往上爬都十分困難,他們就用一根長繩拴住線桿的一頭,幾十個人喊著號子往上拖。衣服劃破了,肩膀磨爛了,鞋底蹬掉了,他們全然不顧。在電力部門的支持下,連續奮戰35天,終于把78根水泥線桿豎到了懸崖上。讓世代崖上人用上了電。
回龍村,被一道垂直高度為200米高的紅巖絕壁分隔成崖上和崖下兩大居住區。1997年冬,他和150多名黨員、群眾浩浩蕩蕩走進了深山峽谷,在石穴崖縫里搭起帳篷,一住就是3年多。為節約開支,他把心一橫,自己干,為找出洞口位置,他和村干部們30多次上下懸崖,在崖面上用繩子量每一個洞口位置的高低,用塑料水管測隧洞的坡度。有時看不清懸在半山腰的繩子下端的位置,他就冒著摔下懸崖的危險,抓著巖石和樹枝30多次下到半崖上目測定位。洞口確定了,他們還要用繩子把人吊到半山崖打眼放炮,終于設計出1000多米長的“S”型隧道,讓大路在山的肚子里盤旋而上。歷經三年,投工15萬個,動用土石方30萬立方,投資650萬元,到2001年1月10日,回龍人終于修通了8公里長的盤山掛壁公路和1000米長的“S”形穿山隧道,了卻了崖上人世世代代盼路想路的心愿。
通過綜合性開發,使回龍天界山風景名勝區的聲譽日益提高,景區年接待游客量從2006年的35萬人上升到2012年120萬人,在集體旅游業的帶動下,從而使個體旅游服務業得到飛速發展。如今,從事家庭旅館、農民客運的農戶已發展到近200戶,每戶年收入均在3至5萬元。
近年來,張榮鎖在改變山村建設山村的征途上一路迅跑,甩掉了貧窮落后帽子,依然不甘人后,誓為人先,高起點大手筆規劃描繪美麗山村建設的宏偉藍圖。面對新農村建設的時代召喚,他發出了“要想治好這個村,就得科學規劃;要想管理好這個村,就得集中管理;要想加速新農村建設,就得發展公益事業?!钡臅r代強音,由此拉開了建設美麗新山村的宏大帷幕。先后投資3050萬元,建成三個回龍扶貧搬遷社區,200余戶居民已經入住。投資750萬元,建成了高標準寄宿制回龍小學,實現了“電子白板”教學,徹底解決了回龍、松樹坪兩個深山村120余名學生上學難;投資80萬元,建成了農村標準化衛生室,徹底解決了山區群眾就醫看病難。并實施完成了一大批水、電、路、林等社區配套設施。實現了“道路硬化、庭院凈化、街道亮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的目標。
二十載艱辛努力,開拓進取,張榮鎖憑著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膽量,以夸父逐日的勇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精衛填海的毅力,全力推進回龍跨越式發展、騰飛式崛起,帶領回龍人闖出了一條擺脫貧窮走向富裕的康莊大道,實踐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價值,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做群眾路線的忠實實踐者。